南非自由邦省政府一位负责人称,他们投入了四千万南非兰特(约合人民币2740万)重新设计政府网站,与一位承包商签署了三年合同,这家公司的投标金额比竞争对手更高但却赢得了合同。 承包商最终建成的网站是基于免费Wordpress博客软件和一个40美元的付费主题“London Live Wordpress Theme”。 另一家Web开发公司的拥有者称,政府支付的费用简直是荒诞可笑,这个合同能为该承包商带来每月350万南非兰特的利润。 另附本站www.songruihua.com建站成本:每年100元人民币虚拟主机租赁费+60元人民币域名注册费+免费主题=160元人民币。政府建站要求较高,其投入岂是我等所能企及。 新闻链接: 公众质疑铁道部“12306”网站3.3亿投资
中国梦,宪政梦
本文作者为《南方周末》评论部编辑戴志勇,原计划载于该报2013年新年特刊,但最终见报的则是由时任广东省宣传部长的庹震代笔的题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的献辞。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 这是我们在2013年的第一次相见,愿你被梦想点亮。 2012年,你守护自己的生活,他们守护自己的工作。守护这份工作,就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的梦想。 2012年,庙堂之上发出的宪政强音嗡然回响:“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期待宪法长出牙齿,宪政早日落地。惟如此,才能成就这个沧桑古国的艰难转型;惟如此,国家与人民,才能重新站立于坚实的大地之上。 今天,已是能够梦想的中国,今天,已是兑现梦想的时代。经历过宪政缺失的“文革”梦魇,我们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来逐渐回归常理与常情。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个体户、乡镇企业到“民企”,稍稍归还国人自主安排生活的权利,我们便创造了繁华城市,收获了满仓粮食。 我们重新体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其是,非其非;我们重燃对公义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面对暴虐强力,我们双手相握,一起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生活转机。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挺起胸,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头,重走先辈的宪政长征,重温先辈的伟大梦想。 一百七十多年前,我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先败于英,后败于日。百姓愈加民不聊生,耻感深深刺痛中国士人。保国!保种!由洋务而君宪,由立宪而革命。从器物到制度再至文化,激愤者不惜彻底打倒“孔家店”,决绝地将自己的文明连根拔起。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先辈们终于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宪政中国并没有随之而来。 国家内外,战争连连;人群内外,残酷不断。 一度,人们远离仁,远离义,远离天道,远离对自由的坚守。 一度,人们认错为对,指鹿为马,万千生灵生机断绝。 美梦与山河,齐齐破碎。自由与宪政,双双消隐。 度尽人世劫波,深味人性幽暗,我们依然是能做梦的人,有颗能做梦的心。 今天,我们断断不只梦想物质丰盛,更希望性灵充盈;我们断断不只梦想国力能强盛,更希望国民有自尊。新民和新国,救亡与启蒙,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压倒谁。而宪政便是这一切美梦的根基。 兑现宪政,坚守权利,人人才能心如日月流光溢彩;鳏寡孤独才能感受冬日暖意而非瑟瑟发抖;“城管”与小贩才能谈笑风生;房屋才能成为自己与家人的城堡; 兑现宪政,限权分权,公民们才能大声说出对公权力的批评;每个人才能依内心信仰自由生活;我们才能建成一个自由的强大国家。 兑现宪政大梦,每个人才能做好个人的美梦。而这需要我们就从手边做起,就从守护此时此刻的生活做起,而不要将重任留给子孙。 很多人一直深深懂得这一点,很多人早就努力践行这一点。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是善于做梦者才杰出。 你的天赋权利就是可以梦想,并且兑现梦想! 为你的梦想鼓掌,为这个国家的梦想加油,这就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是他们不大不小的野心。他们忠于新闻,更忠于内心。愿你也有个玫瑰色的美梦;自由成就自己,完成天之所赋。 总会梦想人人都可以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街头卖艺; 总会梦想人人内心有爱,即使罪犯也未必穷凶极恶,总有恻隐之心自由闪动; 总会梦想阶层只是引人自由流动的动力,而不再是相互猜忌和仇视的天堑;总会梦想这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为改善人类的现代处境,捧出一掬甘冽清泉…… 兑现这一千一万个梦想,才能抚平这一百多年的刻骨痛楚。 兜兜转转一百七十年,美梦成真何其难!一百七十年后,依然有人渴望良知萌新芽,重温天命之谓性;依然有人坚持要求权利一一落地,政治复归于正,公义自在流淌。 依然有人相信,不管多难,梦想终会落实为宪政良制,风行为敦敦美俗。 先辈们筚路蓝缕,践义成仁。如今,后人承继其志,燃灯前行。 兑现梦想,自然要借鉴前贤智慧,与古人的信仰、习俗和情感和解。儒释道法墨,百家皆是源泉;周汉唐宋明,代代皆有可取。 但这决不是要复古,古人不能给予今天所需的一切。只是不再轻易贬损先辈,平心静气地吸收转进,以让中华文明开新花,结新果。 兑现梦想,自然要吸取世界经验。所以要认真审视希腊民主,罗马法治,借鉴英美宪政,追赶现代科技文明。 但这也不是仅仅作一个西方文明的优等生,西人有西人演进的轨迹,同样未必能直接给予我们今天所需的一切。 我们要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要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要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称美古人,赞扬邻居,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而是因为我们熟悉他们眼中洋溢的快乐,心底流淌的自由。 中国人本应就是自由人。中国梦本应就是宪政梦。 宪政之下,才能国家持续强盛,宪政之下,才有人民真正强大。兑现宪政梦想,才能更好地外争国权,维护国家的自由;才能更好地内争民权,维护人民的自由。而国家的自由最终必得落脚于人民的自由,必得落脚于人人可以我口说我心,人人可以用心做美梦。 生而为人,谁能不热爱自由?这自由,不仅是权利针对权力而言,也是宽恕针对报复而言,是般若针对无明而言,是仁爱针对暴虐而言,是有道针对无道而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物自在,各正性命。这就是古人的梦想,先辈的梦想,也是今天很多人的梦想。 中国梦,自由梦,宪政梦。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万物诞生,因梦想不灭。梦想就是生生之几,就是当你失败了一百次,那第一百零一次充实你内心的不死之希望。 依然有人倾听你的梦想,期待你敢于做梦。你从苦难中爬起,他们为你加油;你尝尽人世冷暖,他们为你加油;你收获美好生活,他们为你加油……他们别无所资,惟有对梦想的执着;他们别无所长,惟有对真相的追求。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还重,一个梦想能让生命迸射光芒!
抢票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都要靠抢的时代,狼多肉少。抢票,归根结底还是票太少了。中国人每年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回家,特别是上班族基本都是9号放假,可想而知6789这几天的票必然是难抢至极。而这几天的火车列次并不会多增加(线路是固定的,运力有上限)。即使铁道部一点猫腻都没有,票完全放开,基本上还是大部分人买不到火车票的。 比如深圳2000万人 口,其中至少有500万~800万是返乡过年的。但深圳4个火车站(加上新的布吉站),运力也就在14万/天这样。6789四天只能运送56万人,其他的人只能通过公路或者飞机走。单不说现在铁路线路吃紧,即使运力翻倍,深圳提升至100万/天(基本不可能,深圳地铁每天乘坐人数是233万这样,5条线, 几分钟一班车,这种密度,火车是达不到的),还是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买不到火车票(假设800万中,200万选择火车)。 因此这个矛盾,目测根本无法解决。真正能解决就是以后这些人彻底定居深圳,过年不再回老家。或者发展家乡当地经济,不再长途跋涉外地务工,又或者等着中国人口的减少。 我觉得大家要理性看到春运。数据不会造假,至少我知道无论如何去做到公平,都会有无数的人买不到票。
在广州火车站的售票大厅里,旅客们在排队买火车票。一名女子因为没能买到车票,伤心地掩面而泣
西安的赵老先生近来每天早上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12306网站,拿着事先写好的订票步骤极不熟练地敲击键盘,希望给孙子“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网友吐槽:20xx年,一老人垂危之即,颤抖着嘴唇对自己的孙子说:孩子等你订订到……火车票,一定要写在纸上烧给我,我在下面也高兴。 孩子说:放心吧爷爷,我一定努力活到那一天。听完孙子的话爷爷满意的闭上了双眼。 21xx年,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跪坐于坟前,禁不住泪如泉涌:孙子不肖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刷新12306,也没订到火车票,我愧对列祖列宗呀! 说完,急怒攻心,浑身颤了两颤就不动了。那双眼睛却还瞪得大大的,死不瞑目呀!! 孙子死后上了天堂,一天他遇到了上帝,上帝说:我能满足你一个愿望。 他说:能让中国男足夺得大力神杯吗? 上帝说:这个难度太高,换个吧。 孙子又说:那我要订张火车票。 上帝擦了擦头上的汗说:你前一个愿望是什么? 我还算好运,2013年春节的所有行程都有票,不过都是硬座,也该知足了。
交通部要求9省市车辆安装北斗导航
交通运输部1月14日要求9个示范省市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今年3月底前80%以上安装上北斗车载终端。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14日在此间举行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项启动的第一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由交通运输部与解放军总装备部联合组织实施,计划用2年时间,在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宁夏、贵州、天津共9个示范省市建设7个应用系统和一套支撑平台,安装8万台北斗终端。近期,交通运输部将结合春运检查工作对各地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冯正霖介绍,交通运输行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移动的特点,目前90%的卫星导航民用用户集中在交通运输系统。 冯正霖说,去年12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从2013年1月1日起,各示范省份在用的旅游包车、大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需要更新车载终端的,应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所有新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并接入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自2013年6月1日起,所有新进入示范省份运输市场的以上三类车辆及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在车辆出 厂前应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凡未按规定安装或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 冯正霖要求将示范工程实施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尽快实现在全行业普及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
世界最漫长实验:持续86年仍未完结
一位名叫托马斯・帕内尔的物理学家为了向学生们证明“沥青是液体而不是固体”,持续实验了86年,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实验室实验”。在梅因斯通看来,要等到试验完成,至少还需要100年。86年前,一位名叫托马斯・帕内尔的物理学家为了向学生们证明“沥青是液体而不是固体”,设计了这个实验。他将沥青加热,倒入一个封口的玻璃漏斗。等到沥青完全凝固之后,他将漏斗的下端切开,开始记录每一滴沥青滴落的时间。
约翰・梅因斯通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这个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玻璃漏斗无疑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实验装置。”)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这个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玻璃漏斗无疑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实验装置。
如果补充一些数据,这个实验也许就不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为了等待沥青完全凝固,帕内尔花费了3年时间;而到第一滴沥青滴落,他又耗费了8年。事实上,直到60岁去世那年,他只等到了3滴滴落的沥青。 随后接管实验的另一位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用50多年的时间,也只迎来了5滴滴落的沥青。尽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5滴“来之不易”的沥青,全部被他郁闷地错过了。 这个持续了86年的实验,已经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实验室实验”,不过,在梅因斯通看来,实验还远远没到完结的时候。这个78岁的老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要等到试验完成,至少还需要100年。” 从实验开始到现在的86年,还没有人真正看到过沥青滴落的时刻 盯着沥青实验装置的人们,很容易产生时间静止的错觉。那些坚硬的、可以用榔头轻易敲碎的沥青,以匪夷所思的缓慢速度流过短短的漏斗柄――通常情况下,这段不到10厘米的路程,耗费的时间要超过10年。 一些昆士兰大学的校友领着儿女、孙子重回学校的时候,常常会感慨实验装置“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变化”;而那些通过网络摄像头观看实验的人们,也常常会发现,相隔几个月的画面,几乎看不出任何不同,很多人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网络故障,看到的只是一张静止的图片。 最后,梅因斯通不得不在实验装置旁摆上了一块绿色的钟表,让观察者有一种“时间确实在流逝”的感觉。 来 自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注这个持续了86年的实验。在实验装置所在的帕内尔讲堂,每天都有前去参观沥青实验的游客。还有更多人在网络上关注实验的同步直播。 梅因斯通说,有一次,雷雨导致实验室停电,结果他的邮箱马上塞满了提醒邮件。它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还有几封来自中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看到沥青滴落的瞬间。”梅因斯通说,“事实上,从实验开始到现在的80多年,还没有人真正看到过这一时刻。” 过去几十年,梅因斯通经历了5滴沥青的滴落,却因为种种原因,总是和这个瞬间擦肩而过。 最接近的一次发生在1979年,当时,那个像泪滴一样的沥青滴,和漏斗的连接处已经变成了一根细丝。梅因斯通观察了一会儿,觉得要等到它滴下来,至少还要一天时间。结果,等他第二天来到实验室,第5滴沥青已经掉进了烧杯里。 梅因斯通为此懊恼了很长时间,他坚持,自己和那个瞬间只差了5分钟。 从1961年接手这个实验之后,梅因斯通已经几次重演了这样擦肩而过的遗憾。1962年,当实验的第4滴沥青摇摇欲坠的时候,当时只有27岁的梅因斯通刚刚结婚,并且和妻子一起出门度了一个短暂的蜜月。 结果,等他从蜜月回来,崭新的沥青滴已经稳稳地落在了烧杯底上。 在1988年的第7滴沥青再次被错过之后,梅因斯通决定借助科技的力量。他在实验装置旁边摆上了一个摄像头,24小时监控实验进展。 2000年11月,当第8滴沥青即将滴落的时候,梅因斯通心安理得地去了伦敦。他说,自己当时觉得“毫无压力”:“毕竟还有一个摄像头在盯着它嘛!” 结果,当沥青真的掉落的时候,梅因斯通收到了两封让他悲喜交集的邮件。第一封的内容很简单:“沥青掉下来了!”而第二封的内容是:“储存设备出现了故障,摄像头拍摄的滴落画面没有保存下来。” 直到今天,梅因斯通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有多失望。他回到澳大利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升级监控系统,并且在实验设备的周围摆上了3个独立的摄像头。 如今,就像每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一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物理系教授梅因斯通每天都在严密监控自己的实验装置。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他都要坚持每天观测实验数据,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会每天向他汇报实验进展。当然,他也会在想起来的时候随时查看网络摄像头的画面。 13年的等待之后,他生怕自己再错过第9滴掉落的沥青。梅因斯通说:“它可能会在今年掉下来,但谁知道呢。它有自己的‘主意’,你能从里面读出点哲学意味。” 感谢实验室的保管员没有直接扔掉这些“奇怪的垃圾” 如同很多同龄的老人一样,这个已经86岁的实验装置,经历过如今举世关注的辉煌,也经历过漫长的失意年代。 1961年,当梅因斯通第一次看到这个实验装置的时候,他刚刚从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来到澳大利亚布鲁斯班市的昆士兰大学。当时,一个同事无意间告诉他,物理学系的碗柜里放着一个“奇怪的东西”。 梅因斯通随后看到了这个由漏斗、烧杯和沥青组成的奇怪装置,并且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想到,过去34年的时间,实验只向前迈进了一点点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它在未来会有了不起的发展潜力。” 不过,学校里的其他人似乎并不认同这一点。梅因斯通曾试图说服物理系主任,希望向学生们公开展示这个实验,但他很快得到了拒绝的回复:“这里根本没人想看到它。” 那个时候,创立实验的帕内尔教授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很多人都在嘲笑这个古怪的实验,还有人认为它应该被直接扔掉。事实上,在梅因斯通发现实验装置之后,很长时间里,它一直安静地被放在物理学系一个尘土飞扬的角落里。 甚至连梅因斯通自己都已经忘掉很多细节了。他在回复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中写道:“我已经不太确定到底是什么时候把这个实验公开展出的,我想,大概是1979年吧。” 那一年,梅因斯通负责昆士兰大学开放日的布展工作,曾经被嘲笑的沥青实验成了面向整个昆士兰州民众的展览项目之一。结果,在展览上,实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它甚至变成了昆士兰大学的一个著名景点。 梅因斯通说,直到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专程前来,看看实验的进展。 甚至,2005年,梅因斯通因为这个漫长的实验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那一年10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院,面对台下1200名观众,一群“真正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向他颁发了获奖证书。同样获得证书的,还有已经去世多年的实验创立者,托马斯・帕内尔教授。 梅因斯通在接受采访中真挚地感谢帕内尔,尽管他们从未相识。他说:“已故的托马斯・帕内尔教授留给我们一份如此宝贵的遗产,它幽默搞笑,同时也让人们有兴趣了解沥青这个‘复杂烃类混合物’的样态和行为。” 他也同时感激那些实验室的管理员们:“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当年没有随手扔掉碗柜里那些‘奇怪的垃圾’。” 自然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 在“最长的实验”变得著名之后,梅因斯通在很多场合都会被要求回答同一个问题:“你觉得第9滴沥青会在什么时候掉下来?” 而他每次的回答也完全一致:“我真的不知道。” 这位物理学家解释说,沥青的掉落时间取决于在当地平均室温的环境下,沥青表面的粘度系数。他同时声称,这个持续80余年的实验并不能简单地说明“沥青是液体而非固体”。更准确的说法是,沥青是一种相态复杂的混合物。 对于实验的未来,梅因斯通预测说,随着漏斗里剩余的沥青越来越少,沥青滴落的速度也会越来越缓慢。他顶着一头雪白的头发说:“整个实验全部结束,至少还需要100年。” 他甚至已经为自己选好了监护实验装置的“接班人”:那是一位昆士兰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梅因斯通从前的学生。至于实验装置的所有权,梅因斯通坚持,应当属于帕内尔教授的后人。他说:“我觉得帕内尔家族应该把这个装置作为他们的‘传家宝’。” 必须承认,在86年的坚持之后,这个当年看起来简单而古怪的实验装置已经有了点“见证历史”的意味。1927年,当实验装置设计完成的时候,人类刚刚发明了电视,并且发射升空了第一枚火箭。1938年第一滴沥青掉落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正一触即发。 而现在,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天翻地覆,而整个实验装置还静静地立在那里,酝酿着第9滴下落的沥青。 从监控录像的画面来看,这滴让人们等待了12年的沥青,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泪滴形”,仿佛随时都会跌落到烧杯里。 梅因斯通喜欢用富有哲理的言辞来评价这个实验。他说:“自然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这也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 他期待着,当新一滴沥青最终掉落的时候,学校的其他科学家们能和他一起,补上一个错过了8次的庆祝活动。他用尽可能美丽的语言去形容这个“卓越成就”:“粘稠的沥青沿着漏斗狭窄的玻璃管道,形成一个美丽的形状,最后尽责地跃入烧杯。” 不过,不管人类如何庆祝,那个持续了86年的沥青实验,还会安静地继续下去。当人们为每一滴掉落的沥青而期待、失落的时候,那些相隔几十年的沥青滴,早已在烧杯底部慢慢融合,看不出一点差别。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221826.htm
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决定草案被通过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这个决定将通过明确互联网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并对有关主管部门的权责作出规定,为网络时代的信息保护装上“法律的盾牌”。 这次提交审议的草案突出强调: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公民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草案还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电子信息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手机或者个人电子邮箱发送商业性电子信息。 该草案旨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不会用于监控公民的网上活动。
中国黄金大米事件
Nature热点追踪中国黄金大米事件 自中国的转基因黄金大米儿童实验事件披露以来,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曾就这一事件在今年9月进行了热点报道。近日《自然》(Nature)网站再以“China sacks officials over Golden Rice controversy”为题,热点追踪了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 因在转基因大米儿童实验中触犯中国法律和伦理规定,中国撤除了三名官员的职务。 今年8月,中国的环保团体绿色和平组织对这一实验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在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终在12月6日对外宣布撤除CDC两名员工——中国部分项目主要负责人荫士安(YinShi’an),以及湖南省疾控中心的胡余明(HuYuming)——以及浙江省医科院科技 处处长王茵(WangYin)的职务。 处于争议核心的是一种经遗传工程操作能生成维生素A前体——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大米。其开发出来的目的在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维生素A缺乏。由于其颜色呈明黄色而被命名为黄金大米(GoldenRice)。 该试验旨在测试一旦被吸收,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的效率。美国的研究团队由塔夫茨大学的营养科学家汤光文(GuangwenTang)领导,部分研究资金来自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系疾病和肾病研究所,以及美国农业部。 根据发布在8月1日的《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The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上的一篇论文,在这一为期3周的试验中,每周每组20多名年龄在6-8岁的儿童分别食用了包含黄金大米、菠菜或β-胡萝卜素胶囊的膳食作为午餐。 然而根据中国国家电视频道CCTV12月8日播出的新闻调查节目报道,没有任何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或是学校的老师知道饮食中掺有黄金大米。
知情同意书中提及的是包含β-胡萝卜素的大米,而非转基因大米或黄金大米。它也没有强调指出对于摄入这种大米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 黄金大米其实就是“转基因水稻
“太过敏感” CCTV节目披露了荫士安曾写给汤光文的一份电子邮件,这位CDC的官员表示他已经修改了措辞,避免提及黄金大米,因为它“过于敏感”。 此外,根据CDC的调查结果,王茵并没有申请对试验进行伦理评审,而是伪造了批准文件。汤光文将黄金大米非法从美国带到中国,并未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申报。 荫士安和王茵在纪录片中承认,他们想要节省时间并推动项目通过,并表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有多么严重。汤光文没有对Nature的置评做出回应。塔斯夫大学发言人AndreaGrossman在一份官方声明中称:“当前正在美国开展调查,在调查结束前塔斯夫大学不宜过早下任何的定论。” 该事件激怒了食用黄金大米儿童的家庭。一些家庭拒绝接受8万人民币的补偿,要求保证黄金大米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如果它是安全的,为什么要欺骗我们至此,”一位愤怒的父亲在CCTV节目中表示。 严重违规 转基因大米开发在中国获得了强有力的政府支持,但公众仍对它的安全抱有质疑。复旦大学生态学家卢宝荣(LuBaorong)长期从事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研究,他表示“这类事件有可能严重损害公众的信任,败坏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名誉。” 批评者指出实验的全部细节仍存在一些不一致。例如CDC的调查显示研究中的儿童只食用了一次黄金大米,而论文中则是描述在3周的研究中每日以此作为午餐。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政策研究员王铮(Wang Zheng)说:“到底孩子们食用了多少黄金大米?要么就是研究人员现在在为此撒谎,要么就是他们在论文中撒了谎。无论哪种情况,这都是严重的违规。” Science报道中国黄金大米事件 一份来自中国官方的调查报告严厉斥责了由美国资助的一项富有争议的研究,在该研究中,中国的学龄儿童被喂食了转基因(GM)大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CDC)在上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在4年前完成,于今年8月发表的试验违反了伦理法规。论文的3名中国作者已被革职,对于参与该研究的儿童,他们的父母得到了丰厚的经济补偿。 声明还指责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塔夫茨大学的汤光文(Tang Guangwen)违反了中国的法规,并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将这种转基因大米带到了中国。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Huang Jikun)表示:“这是对生物技术学家们敲响的一次警钟,提醒他们严格遵守伦理和其他研究法规的重要性。”瑞士黄金大米项目负责人Adrian Dubock(负责推动开发转基因作物,未直接参与该研究)则认为大多数的指控是毫无依据的。 塔夫茨大学的发言人表示,该大学的三名研究人员将不会对中国的报告做出任何评论;塔夫茨大学当前正在开展独立的调查,在结果出来之前他们拒绝做出评论。中国部分项目主要负责人荫士安 (YinShi’an)、浙江省医科院王茵(Wang Yin)均没有对Science的置评做出回应。Science与湖南省疾控中心的胡余明(Hu Yuming)联系,也无法找到其人。 处于争议中的这项研究部分资金来自于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系疾病和肾病研究所以及美国农业部。该研究是在2008年湖南省的学龄儿童中开展,研究论文于今年8月在线发表。据中国CDC所说,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的25名儿童被喂食了黄金大米;另外有55人食用了菠菜或β-胡萝卜素胶囊。(发表论文报告数据中只提及了68名儿童,显然是因为研究人员无法从其中一些儿童处获得足够的血样)。在中国绿色和平组织散布新闻,将其称之为“国际范围内的丑闻”后,这篇论文引发了中国的轩然大波。 在中国CDC的声明中一项关键的指控是参与儿童父母所签署的同意书。在2008年5月22日,研究人员向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解释了他们的实验,但却只字未提其中的一组孩子将会被喂食转基因大米。这份知情同意书也没有提及转基因;此外,他们并没有向家长出示完整的知情同意书,而是只有家长签名的那一页。在这页纸上没有提及黄金大米。声明说科学家们共同 “谨小慎微地隐瞒了实验涉及黄金大米的事实”。 Science的线人获得了这一知情同意书的英文版本,证实其并没有提到转基因大米,而是将其称之为黄金大米。“黄金大米是一种能够生成β-胡萝卜素的新型大米,因此这种大米是金黄色,”知情同意书上说。 Dubock 一直与该研究小组保持有联系,他表示他们避开“转基因”这一术语,是因为美国政府的知情同意书指南要求研究人员“以一种可以理解的语言向受试者或代理人” 解释所开展的研究。且“转基因”这一术语现在被负载了太多的内容,许多人会将其与危险等同起来。知情同意书经过了美中两地美国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并且此前在美国开展的一项黄金大米成人研究也没有采用“转基因”这一术语。尽管他当时不在场,Dubock说有可能孩子的家长并没有看完整的知情同意书,但在一次 或多次的会议中已对该研究进行了解释。 中国CDC称,除违背伦理法规,荫士安和王茵还在调查过程中“提供了伪造的信息”,试图阻挠调查进行。荫士安被禁止在3年内开展任何科学研究。 汤光文,这名在中国出生,在塔夫茨大学的美国农业部资助营养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被指控在未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将煮熟的黄金大米带到了中国,并在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许可的11天前便开始了实验;Dubock对这一时间表有所争议,他认为汤光文并不需要特殊的进口许可;中国海关国际旅客通关指南禁止旅客进口转基因生物,但并没有包括煮熟的大米,他说:“生物体就是有生命的东西。” 中国CDC的声明中还提出,研究作者在2008年将研究地点从浙江省转移至湖南省,并没有按要求重新申请NIH批准。Dubock说实验改变地点是因为浙江当时爆发了麻疹疫情,他认为原申请在湖南同样有效,因为研究的设计并未改变。 据传闻,中国CDC是在派遣一名官员去到美国与塔夫茨大学以及NIH的代表进行协商后,制定出了这一声明。上周,塔夫茨大学证实在10月接待了来自中国的调查人员。根据声明,该机构向中国官员提供了一些文件和未详加说明的样本。浙江医学科学院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这份声明上共同署名。 上周,上海的《东方早报》(OrientalMorningPost)报道,在今年11月湖南的地方官员向喂食转基因大米的儿童的父母提供了相当于 12,800美金的补偿,而对照组儿童的父母则获赔1600美元。中国CDC承诺将加强对研究的监管。黄季焜说:“科学家们应该对如何开展他们的研究抱以谨慎的态度。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事件中的研究人员却并非如此。” 编辑: koo https://www.bio360.net/news/show/3295.html
HTML5正式完成
今天万维网联盟(W3C)正式宣布凝结了大量网络工作者心血历时三年的HTML5规范已经正式定稿。根据W3C的发言稿称:“HTML5是开放的Web网 络平台的奠基石。”这种跨平台的网页程序环境通常被称之为“Web标准”的保护伞。HTML5以及JavaScript和CSS相关技术能够能够让开发者 在任何设备上都运行开发丰富的网页应用,并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HTML5的大平台上来。 尽管这个HTML5规范已经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日常网络环境马上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依然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准备,预计将会在2014年 完成HTML5网络环境的整体部署,还有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企业会将自己的视频系统升级到HTML5,同时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来完善部署目前的网络环境。 IE时代因为规范发布太晚,导致IE里出现了很多不兼容规范的语法,现在又是这样,chrome、firefox里有太多不符合规范的私有语法了,虽然规范永远走在现实后面,但迟来总比不来好,希望各大网站和浏览器开发者都能严格遵守!
Windows生日快乐!
北京时间11月21日消息,今天是微软Windows的27岁生日。人们已经不能想象一个没有Windows的世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盘点了Windows问世27年以来的27件大事。微软Windows27年来27件大事: 目前,全球超过70.39%的互联网用户正在计算机上运行微软Window,换句话说,全球有1,693,244,385个Window用户。 1975年-1981年:微软启动 1975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在盖茨500万平方英尺的车库里创立了微软,当时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宏伟的理想——在未来每一个家庭的每一张桌上都放上一台计算机。 微软目前拥有员工88,180人,他们工作在总面积32,404,796平方英尺的微软办公楼里。 1982年-1985年:Windows 1.0
1985年11月20日,微软发布了Windows 1.0的第一个版本。在它的电视广告中,现任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表现得像一个热情推销员。 Windows 1.0需要最低256千字节(KB)的内存、两个双面软盘驱动器和一个图形适配卡。
1987年-1992年:Windows 2.0-2.11 控制面板第一次出现在Windows 2.0中。
1990-1994:Windows 3.0-Windows NT Windows 3.0有显著的更好表现,包括具有16种颜色的先进图形(今天的大多数计算机屏幕中有16,777,216种颜色)。 Windows NT开始被称作“便携式系统”。
1995年-2001年:Windows 95——PC时代的到来
微软向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支付 35,000美元请他创作3.25秒的Windows 95启动音乐。 Windows 95中首次出现开始菜单、任务栏,以及每个窗口中的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按钮。 Windows 95中内置Internet支持程序和拨号网络,标志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1998年-2000年: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Me Windows 98是第一个支持DVD光盘和USB设备的Windows系统。
Windows 98是最后一个基于MS-DOS的Windows版本。
Windows 2000被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的版本号也确实跃升为5.0。
不得不承认Windows ME是一个较为失败的版本,好在紧随其后的XP力挽狂澜。
2001年-2005年:Windows XP 从微软推出第一个Windows版本到发布Windows XP的十几年里,全球售出了约10亿台个人电脑。
Windows XP程序包含了约4500万行代码,是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版本,但2001年发布的XP却实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微软会于2014年停止对XP的技术支持。
2006年-2008年: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发布时,超过150万种设备与之兼容。Vista又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的版本号跃升为6.0,但是由于5.1版本的XP正好赶上计算机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有太多的计算机安装了XP,系统架构的大幅度升级导致诸多软件不兼容Vista,加之Vista对硬件的需求相对较高,Vista的销量惨淡,但不可否认的是,Vista为其后的Windows 7做了必要的铺垫,怪只怪它生不逢时。 Vista中内置了所有Windows系统中最长的启动/登录音乐。
2009年-2012年:Windows 7
在Windows 7发布之前,全球800万测试版的试用者对它给予了评价。 2010年,微软售出了2.4亿个Windows操作系统,这意味着微软每天卖出657,534个Windows 7系统,每小时卖出可27,397个,每秒卖出7.6个。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生产的新电脑中有93%预装了Windows7。 2010年10月,Windows 7的开始菜单总共被打开了14,139,925,439次。 在所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种,Windows 7拥有最大的用户份额 ——41.35%。
2012年:Window8
Windows 8的消费者预览版一天内被下载了一百万次。8针对触摸操作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设计,但触摸设备尚未普及,8可能面临跟Vista类似的命运。 70个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Windows 8推出之后很快后进行了下载。 Windows 8支持109不同的语言。 Windows 8能够运行多达264字节(16exbibytes,,相当于6.87亿张蓝光光碟的容量)的文件。 据估计,未来将有约45亿人使用Windows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