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上下而求索

很多次的,我听到:大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大学除了教给你做学问还教给你做人。 的确,在现今的考试制度下中学基本上就是考试机器培训机构,而大学才是真正的象牙塔,它的可贵之处主要不在于校园内的书本知识,而在于象牙塔里的人以及他们所营造出的氛围,这就是为什么名牌大学的学生跟普通院校的学生在精神面貌上有不小的区别的原因,名牌大学内大家云云,有一种良好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学习生活三四年,已被潜移默化了。我也在这座象牙塔里,跟老师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 自我进入大学两年来,我深感周遭环境对我身心的影响。我有了更为自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高中时一周休息一下午时所从未体验到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我曾经迷失了自己,在周围同学都在努力学习、教授仍旧像高中老师那样仔仔细细批改做一的情形下,我又找到了作为学生的首要责任。两年的生活,还教给了我很多东西,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家乡的人们都在逐渐的富起来,但精神建设还很落后,我感到人们还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精神状态,信息闭塞保守,很少有人关心国务院的最新政令,央行的政策暗示什么,美国的某个举措在几年以后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只是关心生意赚了多少,谁去美国打工了,谁和谁属相不合不能给他们做媒,虽然网络已经进入县城,但大多数情况下,那只是青少年的游戏厅,于是我决定离开那里,远远的,出县,出市,出省,彻彻底底换个环境,换种思维,高考给了我机会。 我属于所谓的八零后,在文革中度过青春岁月的父辈们的很多思想开始为我所不能接受,因为从明事开始我就身处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这一代对游行、批斗、成分、领袖崇拜,没有任何印象,最那啥的也就是九十年代初期的公安局压着罪犯游街,二十一世纪最初的几年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于是我们这一代了解世界的方式不再是XX思想学习会议、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泛滥成灾”的信息和资源,而我们的父辈们还有很多不会打字。 于是,就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父亲,从小我所崇拜,并有些惧怕的人,他有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烙印,以及家乡给他的影响,而在学校,各种思想和文化汇集,老师和学生的思维跟老家的人,跟我的父亲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像以前那样听爸爸的话还是接受新思想,听从自己内心的安排,这是一个矛盾。 这种矛盾是在我身上表现的很深,不仅仅是某些事,甚至触及到了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 什么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生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的人们(尤其是当时的青年)会自发举行集会,表达自己的声音;但八零后压根就不曾见过手举纸旗,口喊口号的阵势,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出现的盲流、农民工、暴发户,广州老板、股票等词汇都在告诉我们:国家已经把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了。于是,我们的少年时代出现了上辈小时候所不曾经历过的事:我们总能看到比自己活的潇洒的人。小孩子吗,心智尚未成熟,加之教育机构从小对我们的教育仅仅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影视教育两方面,希望我们成为政治合格,技能过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教育最主要的部分被忽视了,我们的心灵只能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左右,学校几乎没有对我们进行过正确的引导,于是一种主义在八零后中传播开来——拜金主义。 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的“XX主义”,或者说是信仰,西方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成熟期,他们的信仰是宗教和自由,父辈们所处的时代,国家政权需要阶级斗争来巩固,于是革命就是他们的信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成长起来的我们的信仰还能是什么呢,就是那个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钱,这不是我们的错,就好像谁都不能对当年的红卫兵过分苛责一样。 每个时代的信仰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八零后的拜金主义一方面能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思潮如果在我们成为社会主力军后依然泛滥,如果我们不阻止其向我们的子辈、孙辈传播的话,从长远看对中华民族是不利的。 每个自然人在社会中只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与社会之间一般是互惠互利的,即人对社会作出奉献,社会让人生活得舒服,当然谁的贡献大谁就活得好,吃大锅饭是行不通的。而所谓的拜金主义则是片面强调“单惠单利”,即社会对自己的回报,即便有时的确是互惠互利,但“单惠单利”的思想是很可怕的。 第一,它能败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穿着破烂的人猝死街头,无人问津,原因就是对帮助他人对自己“无惠无利”,还可能“有损有失”,说到底还是“钱”在起着杠杆作用。第二,如果拜金主义长期在社会上流毒,必然会削弱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因为在这种思潮笼罩下,每个人都可能是金钱上的竞争者,从而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信任感。 作为八零后之一,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知道自己的思路很乱,想到什么说什么,但有一种“一吐为快感”,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0%